這次回家,一進家門便看到鄰居在和父母寒暄。我簡單的打過招呼后,便從車里往家拿東西。這時,鄰居也起身要走了,父母將鄰居送走后,我隨口問了句:“媽,海東來咱家有事來?”母親說:“他兒子要結(jié)婚了,給女方的彩禮差點,問咱看能借給他一萬不。”我說:“今年我爸身體不好,你們沒有那么多錢借給他吧?”這時母親接過我的話,開始數(shù)落我:“誰家沒有個難處了,問人借錢,那是一件多么難開口的事,鄰里之間更應(yīng)該幫助,即使沒有,轉(zhuǎn)借也得接過這個面子,真是四十的人了,連這點道理都不懂!”母親噼里啪啦的一頓數(shù)落,把我拉回到了記憶深處。
母親是村里出了名的“好事人”,不管誰家有事,有困難,母親都會幫忙。記得上小學(xué)那會,鄰居有個大哥哥考上了大學(xué),可惜家里窮,實在湊不起學(xué)費,鄰居伯伯又是個好面子的人,覺得大家都窮,問借錢張不開嘴。母親知道后,沒等鄰居伯伯問,便把家里的錢和向大舅轉(zhuǎn)借加起來的二百塊給鄰居送去。那幾年,母親都會借錢給鄰居,直到那個哥哥把大學(xué)上完。若干年后,那個哥哥每次從外地回來,總要去看看母親,因為他認為,在那個大家都貧困的年代里,母親能慷慨解囊,借給他錢,實屬不易,那份雪中送炭的情,他永遠記得。鄰居們誰家有事,只要問母親幫忙,母親總是樂呵呵的去幫忙,從來沒有嫌麻煩過。
母親的“好事”不僅體現(xiàn)在借給別人錢上,幫助別人的事也很多。小時候村里面娶媳嫁女都是自己蒸饅頭,而母親是蒸饅頭的一把好手,蒸饅頭要“試堿”,母親總是一下子就試好了,蒸出來的饅頭又白又松軟。所以每次村里有人家辦事,總要叫母親去幫忙。父親經(jīng)常會對我們說:“你媽,蒸饅頭紅遍了全村”。那會,村里人都是自己做鞋穿,鄰居幾個新娶來的媳婦不會針線活,都會來向母親請教,母親總是不厭其煩的教她們。那時候的冬天,每天炕上總是坐滿了做鞋的姨姨、嬸子、嫂嫂,她們一邊拉家常,一邊做著針線活,那股熱鬧勁使得家里溫暖如春,笑聲不斷。鄰居們但凡有個頭疼腦熱,母親總會去看。特別是前院鄰居老姑(以村里的輩分叫的),兒女都不在身邊,母親更是對她照料有加,只要家里有新鮮吃的,或做了餃子等,總要叫我們姐妹幾個給送點。前幾年,父母重新蓋了房子,搬離了老院子。搬家的那天,幾個老鄰居很是舍不得父母搬走,覺得處了幾十年就和親人一樣,母親搬到新居后,也經(jīng)常去看老鄰居們。母親的慷慨、好事不僅體現(xiàn)在她自己身上,還經(jīng)常教育我們要多幫助別人,待人要真誠,遠親不如近鄰,鄰里關(guān)系要搞好。
記得有一次,有個同事打電話問我借五千塊錢。當(dāng)時母親正好在我家,知道后,立馬勸我:“孩子,人家一定是有事,也覺得和你關(guān)系好,才張嘴問你借,問人借錢可是一件難事,一定要借給,你要沒有,我給你先拿上。”我對母親說:“我會借給的,誰叫我是你的女兒呢,我遺傳了你愛幫別人的毛病。”去年,母親去太原給小妹看孩子,幾個月的時間已經(jīng)和小區(qū)里的幾個阿姨相處的很好。每次從家走,總要拿點小米、笨雞蛋之類的土特產(chǎn)給那幾個阿姨。聽小妹說,以前他們小區(qū)里的人見面只是點頭打一下招呼,自從母親住了幾個月后,小區(qū)里的幾家走得近乎了起來,一家有事,總會有人幫忙,再不是人們所說的城市里鋼筋水泥割斷了人們的情誼。母親,一個農(nóng)村婦女用她的“好事”將鄰里關(guān)系變得融洽了起來。
母親的“好事”換來的是鄰里的融洽,換來的是別人的真心幫助。今年由于父親身體不好,許多家里面的活,都是鄰居們幫忙。父母走遠門也不用擔(dān)心家里的花沒人澆,雞沒人喂,因為不用母親張嘴,鄰居們就自告奮勇來幫忙。
母親的大半輩子雖然不富有,但她卻慷慨了大半輩子。母親“好事”了大半輩子,換來的是與鄰里之間的和睦融洽,換來的是鄉(xiāng)親們對她的尊敬。母親用她的質(zhì)樸、真誠、不怕吃虧、慷慨、好事潛移默化的教育了我們,使我們成為了她心目中希望的樣子:真誠,與人為善。“樂于助人”是母親一輩子的標(biāo)簽,母親是富有的,因為她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。
|